登录 / 注册
首页 > 筑养路之家

中国装载机,如何几十年来一直把国外品牌挡在门外!

吴伟思里

2019-04-16 11:35

这不是给中国装载机行业唱高调,而是一篇积蓄中国装载机核心竞争力怎样炼成过程的文字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富传奇色彩的细分板块,当属装载机领域。

正是这个看起来并不那么显眼的细分市场,中国品牌在过去几十年来,成功将“国外品牌”抵于门外;自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时间内,中国品牌的装载机产品,一直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无论行业如何波动,国外品牌如何绞尽脑汁,这种局面都没有被改变甚至触动过。

中国装载机,如何几十年来一直把国外品牌挡在门外!

柳工大型装载机

中国装载机,外企觊觎已久,终不能得门而入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装载机是销量最大的板块。最高峰时的2011年,中国装载机国内市场加上出口销量,接近30万台。

这个数字与汽车动辄百万台的年销量没法相比,但如果参考全球装载机行业规模——除中国市场之外的整个世界其他地区,装载机年销量最高峰不过十几万台,而最近几年不超过10万台;二者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装载机行业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

这么大的市场,国外企业早就垂涎已久。

上世纪90年代,就有卡特彼勒意欲全资收购中国最大装载机制造商的传闻;迫于各种因素,传闻终未城成真。但卡特彼勒也并未“死心”——最终通过“先购买部分股权”,之后“逐步增资”,以至“最终控股”的方式,拿下了之前在中国装载机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山工”品牌。

但如此曲折的方式,也并没让卡特彼勒在中国装载机市场“打开大门,登堂入室”。反而,原本有希望冲击中国装载机行业第一阵营的“山工”板块,并没有什么预料中的爆发,至今已经被第一阵营在规模、销量、销售额上,拉开更大距离。

中国装载机,如何几十年来一直把国外品牌挡在门外!

柳工最新推出的H系列装载机

美国企业收购“出师不利”,没能阻碍韩国企业的步伐。想当初在中国挖掘机行业“以量取胜”的2家韩国品牌,都前后脚踏进中国装载机行业——最先也是依靠进口一些设备,到后来干脆也各自收购了一家中国本地小型企业,希望用“挖掘机的打法”,打进中国装载机市场。

事与愿违。2家韩国企业都没有实现初心,最高时候,2家企业在中国的装载机年销量也不过千台。这和中国装载机市场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销量相比,杯水车薪。

中国装载机,如何几十年来一直把国外品牌挡在门外!

徐工大吨位12吨装载机

相比而言,沃尔沃建筑设备凭借和临工的合作,可以算是“曲线收获了中国市场”。但更深推进——推出“沃尔沃”自有品牌的装载机时,中国市场和用户却也“并不太买账”。

中国装载机品牌牢牢守住本土市场的局面,就这样持续了几十年,而且未来极有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中国装载机,如何几十年来一直把国外品牌挡在门外!

中国装载机,最先突破核心零部件制约的领域

中国装载机对国外品牌“压倒性”的优势,一方面得益于用户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另一方面则绝对依赖于其不断提升的产品、技术实力,以及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掌控力。

纵观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甚至整个装备制造业,中国装载机板块诞生之初也不乏“技术引进”;但此后,中国装载机制造商则扎实地投身到一场艰难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中。今天,随意掀开一台中国品牌装载机的外壳,从发动机,到传动系统,到液压部件,到结构件,到轮胎,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国自主配套体系”;其中更有大部分来自主机制造商——也就是说,中国装载机制造商本身,就肩负起了装载机产品核心部件的开发、制造职能。

作为核心配套体系创新的代表,徐工和柳工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企业。中国装载机行业,柳工一直居于领先。零部件业务上,柳工更是早早起步,甚至比起装载机还早了7年。几十年积累,理工零部件体系兼收并济,液力变矩器、液压阀、传动部件、铸件、发动机等,一一实现突破。

中国装载机,如何几十年来一直把国外品牌挡在门外!

柳工自主研发液力变矩器

中国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也在核心部件上倾注大量精力和资源。装载机板块,专门配套大型设备的变速箱、车桥,早已和数以千计的大吨位装载机一起,征战四方。

中国装载机,如何几十年来一直把国外品牌挡在门外!

徐工自主开发的大型装载机变速箱

正是在产业链上的这种“主动性”、“自主性”,让中国装载机在改进升级上,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也让“中国式创新”更游刃有余,不会受制于人。

掌控核心环节,手握创新主动权,中国装载机正在成为可能最先登顶世界工程机械产业的细分领域,不仅稳守国内市场,更在系统突破全球。

  • 评论 0
  • 赞 10